巴格达的货代日记:我在战火与茶香里,串起中伊贸易的”生命线”

0600e2bdac175642

2025年8月15日 星期二 晴转沙尘
巴格达的清晨总是带着股焦灼的热气。我蹲在仓库门口的水泥地上,用袖口擦了擦额头的汗,把最后一叠清关文件塞进牛皮纸袋——那是给卡尔巴拉医院的一批血压计,浙江客户王总昨天凌晨发来的消息还在手机里跳动:”张哥,开斋节前必须送到,那边等着用呢。”
搬运工穆罕默德扛着纸箱从我身边经过,阿拉伯语的吆喝声混着远处军车的鸣笛:”赛义德先生,这箱标签要朝外!”我抬头看了眼挂钟:9点17分,巴格达的气温已经爬上46℃,水泥地蒸腾起的热浪里,老城墙上的弹孔像一道褪色的伤疤,沉默地注视着这片土地上永不停歇的生机。
这是我做伊拉克货代的第7年。从2018年那个抱着《伊拉克海关手册》在迪拜中转站迷路的毛头小子,到现在能在这座”一半是废墟,一半是重建”的城市里,为中伊贸易趟出一条”安全路”,我终于明白:货代不是简单的”搬箱子”,而是在战火余烬里,在沙尘与茶香中,用专业和真诚,把两个国家的商人连在一起。

一、初入行:在”规则迷宫”里撞得头破血流

2018年3月,我揣着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证,在巴格达老城区租了间小办公室,挂起了”东方物流”的招牌。那时候的我总觉得,货代嘛,不就是”订舱、报关、送货”?直到第一次独立跟进一票货物——上海医疗设备公司的除颤仪,从上海港经迪拜中转到巴士拉港。
船到港的第三天,我接到了港口的电话:”货物被军方扣留了。”我攥着发货单冲进巴士拉港务局,闷热的办公室里,工作人员指着除颤仪的英文说明书说:”电池容量标注不符合伊拉克工业标准(COSQC),必须重新检测。”
我当场懵了。在国内,厂家只提供了CE认证;但在伊拉克,除了常规的海关文件,医疗设备需要COSQC认证,食品要过动植物检疫,连儿童玩具都得有阿拉伯语的安全提示。那天我在港口守了48小时:找第三方检测机构加急出报告,联系厂家远程修改说明书,甚至托了在工业部工作的大学同学帮忙疏通关系。当货物终于放行时,上海的王总发来消息:”以为肯定要违约了,没想到你们比我们还懂伊拉克的’规矩’。”
这次经历像一盆冷水,彻底浇醒了我。原来在伊拉克做货代,光懂海运规则没用,你得是”半个政策专家+半个本地通”。现在的我,抽屉里常年备着三本”生存手册”:一本是最新的《伊拉克进口商品限制清单》(每年更新三次,标注着哪些商品需要额外认证、哪些港口禁运);一本是各省份检查站的”潜规则”(比如迪亚拉省的检查站讨厌红色包装,萨拉赫丁省对木质托盘消毒要求更严);还有一本记满了本地供应商、翻译、司机的联系方式——这些人脉,是我在一次次”救火”中攒下的最宝贵资产。
去年冬天,我帮一位中国建材商运瓷砖到巴士拉。客户为了省钱,用了普通纸箱包装。我拿到货时倒吸一口凉气:伊拉克冬季多雨,普通纸箱遇潮会软塌,瓷砖很可能碎裂。我连夜联系本地包装厂,用防水纸重新加固,又多贴了一层防潮膜。客户起初觉得我”小题大做”,直到货物到港时,整箱瓷砖完好无损地码在仓库里——他拍了视频发给我:”张哥,你这哪是打包,是把货当亲儿子护着。”

二、生死路:在枪口与信任间趟出”安全通道”

2023年春天,我接了一票”烫手山芋”:北京工程公司的10台挖掘机,要送到摩苏尔重建工地。客户明确要求”门到门”,但摩苏尔刚从极端组织控制下解放不久,沿途的安全风险极高。
我花了三天时间做路线规划:从巴士拉港出发,走陆路经瓦西特省到巴格达,再转北线到摩苏尔。但北线的公路经常有武装分子设卡,普通货车根本不敢走。我联系了在伊拉克陆军的退伍朋友阿里,他帮我找了一支有政府背景的安保车队——每辆车配备防弹玻璃、卫星定位,司机都是退伍老兵。出发前,我又让仓库工人用阿拉伯语在车身写上”中国援助重建物资”,这样既能避免被误判为商业货物,又能获得当地民众的理解。
运输途中,车队在迪亚拉省遇到临时检查。我坐在副驾驶座上,攥着翻译好的文件,用阿拉伯语和检查站军官解释:”这是中国帮助重建摩苏尔的设备,文件都齐全。”军官看了看车身的中文标语,又核对了我们的通行证,挥了挥手:”中国朋友的东西,放行。”
当挖掘机最终开进摩苏尔工地时,项目负责人哈桑握着我的手说:”我们找了三家货代,只有你们敢接这个单子。”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在伊拉克,客户要的不是最低价的运费,而是”我的货物能安全到达”的确定性。这种确定性,来自你对本地规则的熟悉,来自你敢在危险路段趟路的勇气,更来自你把客户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的诚意。
去年斋月,我帮一位伊拉克老客户紧急运输一批食品到卡尔巴拉。客户马苏德是做食品批发的小老板,平时合作不算大,但斋月前订单暴增,他急得直跺脚。我查了船期,最近一班船要7天,根本赶不上开斋节。我咬咬牙,联系了做空运的朋友,协调出一班从广州直飞巴格达的货机——运费是海运的5倍,但能提前3天到。货物送到时,马苏德眼眶都红了:”张哥,你这是救了我全家啊!”后来,他不仅把自己的订单全给了我,还介绍了三个做食品出口的伊拉克朋友。

三、茶与信:在一杯红茶里读懂”人心”

伊拉克人常说:”我们的生意,是从一杯红茶开始的。” 刚入行时,我不懂这个道理。有次去见一位伊拉克老客户,我带着翻译直奔主题,谈完合作就匆匆离开。结果第二天,客户给我发了条消息:”你连茶都没喝就想走,是不是不重视我们?”
从那以后,我学会了在每次见客户前,先去市场买一包伊拉克本地的红茶(最好是卡尔巴拉产的),到了客户办公室,先双手奉上茶杯,聊10分钟家常再去谈业务。现在,我的办公室里常年备着红茶、椰枣和伊拉克传统的”卡西姆”甜点——这些小细节能让客户觉得:”这个中国货代,和我们是一伙的。”
去年开斋节,我给所有长期合作的伊拉克客户发了祝福短信,还特意附上手写的阿拉伯文贺卡。其中一位做建材生意的客户贾西姆给我打电话:”我收到了20多家供应商的祝福,但只有你的贺卡是用阿拉伯文写的,还画了清真寺的图案。”后来,他把原本交给欧洲货代的订单转给了我——在他看来,”能尊重我们文化的货代,才值得长期合作”。
今年春天,贾西姆生病住院,我带着鲜花和水果去医院看他。他拉着我的手说:”张哥,我在监狱里待过5年(萨达姆时期),出来后做贸易总被人骗。但和你合作这些年,我从没丢过货,没多付过一分冤枉钱。”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我运送的不只是货物,更是中伊两国商人之间最朴素的信任。

四、未来:在重建浪潮中做”更懂伊拉克”的货代

2025年的巴格达,老城区的弹孔旁,新楼盘的脚手架正在搭建;巴士拉港的集装箱堆场里,中远海运的货轮正鸣笛靠港;我的办公室里,新招的阿拉伯语实习生莉娜正对着电脑核对一批新能源设备的清关文件——这是浙江一家新能源企业的新订单,要送到巴格达郊区的太阳能电站。
近年来,随着中伊经贸合作的深化(2024年中伊双边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伊拉克的物流需求正在从”基础运输”向”供应链服务”升级。越来越多中国企业不再满足于”把货送到港口”,而是需要”从工厂到工地的整体解决方案”。
这让我意识到,伊拉克货代的价值远不止于”搬箱子”。我们现在开始为客户提供”前置服务”:比如帮国内厂家做伊拉克标准的包装改造(将木箱换成防潮的塑料箱,避免沙漠气候导致货物受潮),提前联系好目的港的清关代理(甚至培训客户的伊拉克员工如何填写报关单),甚至在巴格达、卡尔巴拉等重要城市设立临时仓储点(应对斋月、开斋节等节假日的物流高峰)。
上周,我刚帮那家新能源企业完成了一票储能设备的运输。考虑到伊拉克夏季用电紧张,我们特意为设备配备了太阳能备用电源,确保在运输途中即使遇到停电,也能实时监控集装箱的温度和湿度。客户发来消息:”你们连备用电源都想到了,这哪是货代,简直是’物流管家’。”

2025年8月15日 星期二 夜
夕阳西下时,我站在仓库的屋顶上,看着远处底格里斯河泛起的金光。巴格达的天空依然飘着沙尘,但街道上的重建工地越来越多,中资企业的标志在楼顶格外醒目。手机里弹出王总的消息:”张哥,下一批血压计什么时候能到?”我看了眼日程表,回复:”15天后准时靠港,清关文件已经提前寄给合作方,司机是阿里,路线规划好了三条备选方案。”
这就是我,一个伊拉克货代的日常。我们在沙尘里核对单据,在检查站磨破嘴皮,在危险路段趟出安全的路。我们或许不懂最前沿的物流科技,但我们懂伊拉克的泥土味,懂客户的焦虑,懂每一次”安全抵达”背后,是中伊两国商人最朴素的信任。
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我相信:只要伊拉克还在重建,只要中伊贸易还在流动,就会有像我这样的货代,蹲在仓库门口,用阿拉伯语和搬运工核对包裹,用中文和客户确认需求——我们是沙尘里的摆渡人,更是中伊友谊的见证者。
(注:文中客户姓名均为化名)
文章链接: https://www.9656556.com/wuliu/10647.html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