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格达的尘土里,做中伊贸易的”物流摆渡人”
巴格达的八月,热浪裹着沙尘掠过底格里斯河。我蹲在仓库门口,用阿拉伯语和搬运工核对最后一箱医疗器械的包装——纸箱上的阿拉伯文标签被晒得卷了边,我得凑近了才能看清上面的”急救包”字样。手机震动,是国内客户发来的消息:”手术用的缝合线必须赶在开斋节前送到卡尔巴拉的医院,能加急吗?”
我抹了把脸上的汗,看了眼表:上午十点,巴格达的夏季气温已经逼近50℃。仓库外的街道上,军车鸣笛驶过,路边的检查站士兵正用枪托敲打车窗检查通行证——这是2025年的伊拉克,战争留下的伤痕还未完全愈合,但中伊贸易的货轮早已沿着波斯湾航线,将义乌的小商品、广东的家电、浙江的建材源源不断送进这片古老的土地。而我,一个在巴格达扎根七年的伊拉克货代,早已习惯了在沙尘、检查站和紧急订单中,做中伊贸易最可靠的”摆渡人”。
一、生存法则:在”不确定”里找”确定”
2018年我刚入行时,以为货代就是”订舱、报关、送货”的体力活。直到第一次独立跟进一票货物:杭州一家医疗器械公司出口的除颤仪,从上海港装船,经迪拜中转到巴士拉港。船到港第三天,我接到港口电话:”货物被军方扣留了,说是怀疑里面有问题。”
我急得直冒冷汗,带着翻译冲进巴士拉港务局。在闷热的办公室里,工作人员指着除颤仪的英文说明书说:”这个设备的电池容量标注不符合伊拉克工业标准,必须重新检测。”原来,伊拉克战后重建对进口商品的技术标准极为严格,尤其是医疗设备,除了常规的海关文件,还需要提供伊拉克标准局(COSQC)的认证——而国内厂家根本不知道这个要求。
那天我在港口守了整整48小时:找第三方检测机构加急出报告,联系厂家远程修改说明书,甚至托了在工业部工作的朋友帮忙疏通关系。当货物终于放行时,杭州的客户发来消息:”以为肯定要违约了,没想到你们比我们还懂伊拉克的规矩。”
这次经历让我明白:在伊拉克做货代,光懂海运规则没用,你得是”半个政策专家+半个本地通”。现在的我,抽屉里常年备着三本手册:一本是伊拉克海关最新版《进口商品限制清单》(每年更新三次),一本是各省份检查站的”潜规则”(比如迪亚拉省的检查站讨厌红色包装,萨拉赫丁省对木质托盘消毒要求更严),还有一本记满了当地供应商、翻译、司机的联系方式——这些人脉,是我在一次次”救火”中攒下的最宝贵资产。
二、信任密码:比运费更贵的”安全感”
去年春天,我接了一票特殊的货物:北京一家工程公司出口的10台挖掘机,要送到摩苏尔重建工地。客户明确要求”门到门”,但摩苏尔刚从极端组织控制下解放不久,沿途的安全风险极高。
我花了三天时间做路线规划:从巴士拉港出发,走陆路经瓦西特省到巴格达,再转北线到摩苏尔。但北线的公路经常有武装分子设卡,普通货车根本不敢走。我联系了在伊拉克陆军的退伍朋友,他帮我找了一支有政府背景的安保车队——每辆车配备防弹玻璃、卫星定位,司机都是退伍老兵。出发前,我又让仓库工人用阿拉伯语在车身写上”中国援助重建物资”,这样既能避免被误判为商业货物,又能获得当地民众的理解。
运输途中,车队在迪亚拉省遇到临时检查。我坐在副驾驶座上,攥着翻译好的文件,用阿拉伯语和检查站军官解释:”这是中国帮助重建摩苏尔的设备,文件都齐全。”军官看了看车身的中文标语,又核对了我们的通行证,挥了挥手:”中国朋友的东西,放行。”
当挖掘机最终开进摩苏尔工地时,项目负责人握着我的手说:”我们找了三家货代,只有你们敢接这个单子。”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在伊拉克,客户要的不是最低价的运费,而是”我的货物能安全到达”的确定性。这种确定性,来自你对本地规则的熟悉,来自你敢在危险路段趟路的勇气,更来自你把客户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的诚意。
三、文化桥梁:用”小细节”打通”大贸易”
伊拉克人常说:”我们的生意,是从一杯红茶开始的。” 刚入行时,我不懂这个道理。有次去见一位伊拉克老客户,我带着翻译直奔主题,谈完合作就匆匆离开。结果第二天,客户给我发了条消息:”你连茶都没喝就想走,是不是不重视我们?”
从那以后,我学会了在每次见客户前,先去市场买一包伊拉克本地的红茶(最好是卡尔巴拉产的),到了客户办公室,先双手奉上茶杯,聊10分钟家常再去谈业务。现在,我的办公室里常年备着红茶、椰枣和伊拉克传统的”卡西姆”甜点——这些小细节能让客户觉得:”这个中国货代,和我们是一伙的。”
去年开斋节,我给所有长期合作的伊拉克客户发了祝福短信,还特意附上了手写的阿拉伯文贺卡。其中一位做建材生意的客户给我打电话:”我收到了20多家供应商的祝福,但只有你的贺卡是用阿拉伯文写的,还画了清真寺的图案。”后来,他把原本交给欧洲货代的订单转给了我——在他看来,”能尊重我们文化的货代,才值得长期合作”。
四、未来:在重建浪潮中做”更懂伊拉克”的货代
近年来,随着中伊经贸合作的深化(2024年中伊双边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伊拉克的物流需求正在从”基础运输”向”供应链服务”升级。越来越多中国企业不再满足于”把货送到港口”,而是需要”从工厂到工地的整体解决方案”。
这让我意识到,伊拉克货代的价值远不止于”搬箱子”。我们现在开始为客户提供”前置服务”:比如帮国内厂家做伊拉克标准的包装改造(比如将木箱换成防潮的塑料箱,避免沙漠气候导致货物受潮),提前联系好目的港的清关代理(甚至培训客户的伊拉克员工如何填写报关单),甚至在巴格达、卡尔巴拉等重要城市设立临时仓储点(应对斋月、开斋节等节假日的物流高峰)。
上周,我刚帮一家中国新能源企业完成了一票储能设备的运输。考虑到伊拉克夏季用电紧张,我们特意为设备配备了太阳能备用电源,确保在运输途中即使遇到停电,也能实时监控集装箱的温度和湿度。客户发来消息:”你们连备用电源都想到了,这哪是货代,简直是’物流管家’。”
夕阳西下时,我站在仓库的屋顶上,看着远处底格里斯河泛起的金光。巴格达的天空依然飘着沙尘,但街道上的重建工地越来越多,中资企业的标志在楼顶格外醒目。手机里弹出国内客户的消息:”下一批货物什么时候能到?”我看了眼日程表,回复:”15天后准时靠港,清关文件已经提前寄给合作方,司机是退伍老兵,路线规划好了三条备选方案。”
这就是我,一个伊拉克货代的日常。我们在沙尘里核对单据,在检查站磨破嘴皮,在危险路段趟出安全的路。我们或许不懂最前沿的物流科技,但我们懂伊拉克的泥土味,懂客户的焦虑,懂每一次”安全抵达”背后,是中伊两国商人最朴素的信任。
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我相信:只要伊拉克还在重建,只要中伊贸易还在流动,就会有像我这样的货代,蹲在仓库门口,用阿拉伯语和搬运工核对包裹,用中文和客户确认需求——我们是沙尘里的摆渡人,更是中伊友谊的见证者。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